【黎智英的8點媒體省思】
***
在傳媒的世界,黎智英的觀察不總是對的,但他敢於嘗試和勇於反思的精神,讓他的見解不應被輕忽;也許,有時連他說錯的部分,可能都比一些人說對的事,更富啟發性吧。整理8項論點如下:
***
一、大眾新聞不可能個人化──手機是個人化,因此資訊是個人化的,包括新聞。這個沒有錯,錯的是以為可以用表達方式將大眾新聞個人化。既然是大眾新聞就不可能是個人新聞。
二、個人新聞興起──我們透過手機社交網絡,接收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的消息,連結了個人資訊網絡,「個人新聞」(personalized news)因而出現了。
三、個人新聞即世界新聞──這種「個人新聞」是我們最關心的新聞,而且個人網絡流傳的消息,已足夠反映外面社會的事情了。我們知道了圈子裡的個人消息,便熟悉外面的世界。
四、大眾新聞走入歷史──個人新聞不是新聞媒體可以提供的,新聞媒體的前途在哪裏?我們從事的大眾新聞媒體要從歷史舞台上退役了,我們留下來掃地嗎?
五、媒體人的轉型──個人新聞是有感情(emotional)的,但沒有戲劇性(drama),因此不能構成一個「故事」。新聞故事製作,將個人新聞轉化成故事,是否是新聞媒體在手機時代轉型的角色?
六、自媒體──用手機作為看電視節目的載體,是不合用的。年輕人愛看的是手機爆發衍生的新媒體,例如「Me傳媒」。一個女生在手機講(表達)她跟男朋友的事,可以有一百多萬粉絲。這就有廣告的價值。
七、電視的末路──個人媒體消耗我們看傳媒的時間,減少了看電視,電視媒體的未來不可能樂觀。在電影和手機個人新聞和個人傳媒佔用後的時間,電視再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。電視也要像紙媒一樣從傳媒世界退役。
八、電影的未來──目前看來,電影是被手機世界衝擊最小的媒體。但這不是說,現時的電影院將來不會遭到改變。如果我們可以在家裡的大螢幕看VR電影,為甚麼還要去電影院?除非電影院變成了社交的場合,就像Starbucks將一杯咖啡變成人們聚會的場所。